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十番锣鼓
2020-09-17 11:05:15      阅读:25775 分享到:

        长笛、琵琶、二胡、堂鼓、大锣、小锣、木鱼、碰铃等等,十番锣鼓顾名思义由十种乐器组成。过去,老百姓家逢喜事常会请来一个班底演奏,但到1939年日军侵占后人走艺失,传承骤然中断。待这项乐种重现生机,已是半个世纪以后。

        十番锣鼓,是我国江浙等地的一种传统吹打乐种,流传于江苏淮安的叫做“淮安十番锣鼓”,如今是当地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清时期,漕运总督署所在的淮安是京杭大运河的重镇,南船北马交会也带来南北文化的交融,从京师流传下来的昆曲宫廷音乐经当地乐师孙毓卿的改造,加入锣鼓打击、管弦乐器和诗词咏唱,遂成楚州十番锣鼓。

        淮安十番锣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清道光年间,淮安著名的民间艺人孙敏卿将皇宫里流传到淮安已盛行多年的昆曲音乐进行了整理,加进了锣鼓打击乐器,成为淮安十番锣鼓(又称武昆)。

        淮安十番锣鼓的音乐共分三个声部:第一声部是器乐曲,第二声部是唱腔,第三声部是打击乐。器乐曲旋律优美、古曲韵味很浓。唱腔的唱词文学性较高,大部分是健康向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词句。打击乐的锣鼓点子不同于现代戏曲、民间的打击乐节奏,它的特点是节奏稳捷,轻重分明,各件乐器交替打出各种点子,具有独特性,大部分是行板。三个声部可分为器乐和唱腔为一体加上打击乐,唱一段后再由打击乐单独出现打出各种锣鼓点子。

        淮安曾有十几支演奏十番的民间团体(当时叫堂子),如:粮安堂、行安堂、建安堂等等。最有名的是粮安堂,他们的人员大部分是由淮安南门一代的粮行的老板和一些布行商人组成的,他们的演技最好。其次是行安堂,他们是由河下一带做小买卖的生意人及一些手工艺人组成的。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八的都天会和五月初一的东岳庙会,各个堂子会招集所有的艺人结队,走街串巷,最后汇集到东岳庙打擂台,声势浩大,热闹非凡,百姓十分喜爱。

        演奏使用的乐器有:两支竹笛(为领奏乐器,竹笛由两人合奏,一人左手,一人右手。笛尾坠有丝穗,给人以美感)、两支箫、两支竹管、两盘笙,两面琵琶、两把二胡、两把京胡。打击乐器有班鼓、堂鼓。大锣、小锣、糖锣、号筒、木鱼、碰铃、拍板各一件。演奏者约二十人。演奏形式可分为坐式和走动式两种。坐式是艺人们空闲时或其它节日庆典时坐到一起演奏,供人们欣赏。有时也自娱自乐。走动式也就是上街演奏,艺人们身穿长袍、戴礼帽,再加上一个较大的轿子,由8人抬着边走边演奏。

        自2000年以来,淮安十番锣鼓经淮安区文化馆挖掘整理,基本得到恢复。

        淮安十番锣鼓第四代传承人周宝洪自幼喜爱民族器乐,十三四岁时还在读书的他最早接触到这个地方乐种,并认识了第三代传承人陈宝富先生。周宝洪后来到区文化馆工作,两人年龄相差40岁,结为忘年之交。“我过去年岁轻时笛子吹得蛮好,有时候两个人到一起来,他用三弦、二胡跟我逗逗,两人合奏个小曲子。”周宝洪说,在闲下来的时候陈宝富先生就跟他提起了十番锣鼓传承这个话题,最初他并不在意,也不爱好,没有把它放在心上。时间到了1993年春,已是83岁高龄的陈宝富先生来到周宝洪家里,将一本用手帕包裹的书递到他面前,里面珍藏的是10首楚州十番锣鼓曲目的原谱。周宝洪由此接过淮安十番锣鼓传承的衣钵。

        进入新世纪以来,当地政府及文化部门日益重视运河文化发掘和非遗保护工作。2003年,淮安区投入经费购置乐器、服装、道具,组织专业人员排练,湮没多年的“楚州十番锣鼓”获得新生。2008年元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春天,作为江苏省首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淮安十番锣鼓”传承基地面向社会开放,对报名者免费进行培训。到2017年,淮安市阳光艺术团成立了一支70多人的专业团队,承接起十番锣鼓的各项演出任务,淮安十番锣鼓开始渐次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

        “把古谱翻译成现在的曲谱,现在录音都完成了,以后人们可以听录音演奏,还有十番锣鼓怎么打,我在文字上也已经讲明了。”在周宝洪看来,把淮安十番锣鼓传承下去已经没有问题。

 
Copyright © 2012-2020 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淮安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