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月30日,“千古一辩”书院文化交流大会暨“传习江南行”起笔仪式在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隆重举行。
会议现场
本次活动由上饶市人民政府主办,上饶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铅山县委、县政府承办,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南京大学校友总会等协办。上饶市委书记陈云出席并宣布活动开幕,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蒋丽华致辞,副市长王勇、铅山县委书记危岩、县长未小刚以及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当代新儒学代表陈来,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罗一民,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邹亚军,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章剑华,南京大学产业教授、同创蓝城董事长张志宏等专家、学者、企业家200余人参加活动。
千古一辩慧古今,群贤满座传薪火。邹亚军代表南京大学对本次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南京大学有着121年的悠久历史,和江西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南大历史上有四位著名的校长都来自江西,分别是李瑞清、江谦、罗家伦和吴有训。这四位校长在南大历史上任职时间都很长,贡献大、地位高、影响深,他们的办学历程,几乎是20世纪上半叶南大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邹亚军表示,当前,南京大学全体师生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积极引进书院制度,以南大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和杰出校友命名,设立了“(郭)秉文、(陶)行知、(吴)有训、(戴)安邦、(顾)毓琇、(程)开甲”六大本科生书院;在现代大学制度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传承弘扬古代书院亲师取友、培养通识,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传统。
邹亚军致辞
在主题演讲环节,罗一民以“书院培育造就张謇”“张謇回报助推书院”双线为主轴,深入探讨当下书院文化的传承之道。他介绍说,张謇,作为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作为中国最后一代培养出的科举状元,与书院教育和书院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他求学问道在书院,拜师交友在书院,科举备考在书院;学业功名稍有所成后,便热衷于在书院任教办学,助推了多个书院的建设繁荣。值得一提的是,张謇对南京文正书院的用心和贡献尤为突出。文正书院于1890年由江宁布政使许振炜倡立,“文正”是曾国藩谥号,取名文正书院,是为了纪念文正公“再造江南”。在张之洞力荐下,张謇于1895年执掌书院,全身心投入到书院的建设和改革之中。他一方面发挥好书院的科举应试辅导功能,“制艺、策论、诗赋不必不得入”,另一方面强调要回归经史,夯实基础,学以致用。1897年,他在书院新设西学堂,增设英文、翻译、算学等课程,后来拓宽“至每次课题,分时务、算学、兵、农、矿、化各学”。最终,文正书院于1901年转为现代教育的学堂。
罗一民发表主题演讲
章剑华则围绕“现代视域中的书院文化”,详细解读了中国书院文化的发展、传承与转化过程,从门生学子到各界英才,从学术研究到思想交流,从坐而论道到创新创造,全方位、多层次地探讨中国传统书院文化的现代表达。他指出,在当今社会,书院不能仅仅作为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传承,更应作为一种活态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从形态、功能、对象、方式和内容等五个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如何赓续千年书院文脉,在“守正”与“创新”中与时代同行?张志宏认为,传统书院文化的传承创新,亟需新理念、新思路、新路径支撑。他从个人的经历出发,表示在新的发展阶段,应以与时俱进的儒家文化为全社会探索新的商业人文价值评价体系,在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下研究、构建新儒商伦理。同时,要充分发挥书院的特色优势,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学院+书院”和“书院文化+生活”的方式培养新一代儒商,不断开创书院文化事业和房地产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据了解,鹅湖书院是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公元1175年,吕祖谦为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陆九龄“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种哲学观点“会归于一”,出面邀请陆家兄弟前来与朱熹会面,相约鹅湖进行学术交流。鹅湖之会,揭开了朱陆之辩的序幕,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使之成为中国书院历史中一处独特的精神地标。(陆健健 陈志远)
|